S227林桐线卫辉市至济郑公铁两用桥段改造工程位于新乡市小古固寨村南侧,是豫北地区缓解107国道车流压力、提升区域综合交通通行能力的关键枢纽。中国通号郑州电气化局项目团队在下穿新兖铁路箱涵顶进施工中,创新施工工艺工法,在营业线施工的“严苛考场”中交出大跨度连续顶进的完美答卷。
工法革新:首创连续 D 型便梁,开辟施工新范式

在这项工程中,D24纵梁+钢枕架空体系构筑起83.55米的超长“空中轨道”,成为顶程73.4米、单重4400吨巨型箱涵的“钢铁脊梁”。面对传统施工方案中反复拆装支点的高风险与低效率,项目技术团队大胆创新、反复论证,将D24便梁拼接成长度达83.55米的D型便梁,不仅免去了多次拆装的繁琐工序,同时大幅压缩营业线架空时间,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双重突破,成为了同类工程可复制的“黄金模板”。
智慧攻坚:精准施策破难题,匠心优化保安全

施工现场松软的沙土如同隐藏的“流沙陷阱”,在营业线下方进行土方施工,稍有不慎便有路基坍塌的风险。面对安全和进度双重挑战,项目团队多次实地勘察,深入研究,将线间支点桩掏槽施工变更为人工挖孔成桩施工;涵背过渡段回填材料由级配碎石注浆变更为混凝土,在两线间涵洞两侧增加6根防护桩,成功化解地质安全风险,保障列车平稳运行,让施工难题迎刃而解。
竞速争先:129 天极限冲刺,铸就“进度传奇”

工期紧、要点密、干扰多的“三重压力”下,项目团队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发起冲锋。他们精准策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责任压实到岗到人,形成高效运转的“施工引擎”,提前61天完成关键节点目标,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展现了通号人“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硬核实力。
质量为本:多维管控铸精品,创新赋能树标杆

73米长的单线箱涵结构庞大、施工精度要求极高,每毫米误差都可能影响工程质量。为确保安全质量双达标,项目团队构建起“制度+技术”的双重防线,安全穿透式管理和日风险研判制度实现隐患“零死角”排查;履带绝缘挖掘机、穿枕机等机械化作业,确保施工精度丝毫不差;新型双向U型绝缘胶垫、电缆桥架等创新材料,为线路安全保驾护航。从施工到验收,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严苛检验,有力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精益管理:多元降本增效,书写效益新答卷

在成本管控的战场上,项目部化身“精算师”,从工期优化、工艺变更、设备租赁、外协用工等多方面发力,实现多项经济指标最优化。便梁租赁时间缩短一半,节省费用近50%;横梁机械化拆装释放节省10个“天窗点”;人员设备按需调配,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同管理更是“锱铢必较”,避免了工程出现大额负变更,既守住合规底线,又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协同制胜:凝聚众智成合力,携手攻坚创奇迹

从箱涵预制到线路架空,从支点桩施工到顶进就位,工程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多方智慧。项目部与电务、设备管理等单位通力协作,通过同步策划、资源共享、无缝衔接,打破专业壁垒;党员突击队与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用汗水与智慧浇筑工程基石,奏响了复杂交叉作业的胜利乐章。
S227 林桐线箱涵成功顶进不仅是一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更是通号人创新精神与责任担当的生动诠释。从技术突破到管理创新,从安全质量到效益提升,这场工程实践探索出 “全链条”解决方案,正成为照亮未来下穿铁路工程建设的“灯塔”。中国通号郑州电气化局将以此为起点,继续勇攀技术高峰,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